找到相关内容21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澄观的佛性思想

    阿赖耶识。不生灭者即如来藏,生灭之者,业惑所生体不相离,故非一异,如大海水因风波动,水相风相不相舍离。”(卍7.242B-C)   澄观在这段文字中所叙述的实教唯心义,其实几乎就是《起信论》...是起信论的原意,因为《起信论》这段文字所论的本觉,乃是就心生灭门的阿赖耶识说:   “心生灭者,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,所谓不性不灭与生灭和合,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。此识有二种义,能摄一切法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2465964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「无种姓」思想初探——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

    种性补特伽罗无种姓相。  此类众生对世间的种种起着深重的爱染,由于爱染心过重而于阿赖耶识中「成无量法,不可倾拔」,再加上久远劫不断造作,使此爱染毕竟坚固,依附赖耶而不断相续,致使一切诸佛所不能救。这是...

    释长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0867076.html
  • 评新唯识论者之思想

    则是成心物二元论矣。本有种子漏无漏别,众生唯染,圣人唯净,则是成善恶二元论矣。建立阿赖耶识为众生本命永无断绝,内变根身,外变器界,则是人各一宇宙,而成有我论矣。相见各从自种生,依他起性有自性,则是现象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767233.html
  • 中月谈禅之本心

    互成循环因果,就会发展出各家说法不同的局面。即以大乘言就有三大系的不同,中观的空性,唯识的阿赖耶识,真常的如来藏说, 各有其可观之处。   从缘起论看,心因境而有,而境的好坏又因心而设,这里心境互成因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4867409.html
  • 情绪管理(三)

    什么?’我说中阴身就是第八阿赖耶识,人死后,中阴身离开肉体,进入一个如梦的中阴境界。这时会看到种种景相,一切似真似假。把过去世、现在世一切相都看出来,自己在这种时空隧道中迅速流动,可是自己又摸不著边际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3067452.html
  • 求那跋陀罗对中国禅宗的贡献

    阿字又为“内我”,即阿赖耶识,亦即如来藏。周氏得之于寿涯的先天地偈,正含此义。所以从内容而言,《太极图说》,亦与禅宗有关。  继周氏而崛起者,就是他的弟子著名理学家程明道、程伊川兄弟。  程明道名颢字伯淳...

    田光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3667460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相部法砺依据《成实论》认为:戒体为非色非心;东塔怀素依据《俱舍论》认为,戒体为色法(无表色),道宣律师则一方面因袭相部之非色非心无作戒体;另一方面,把《四分律》看作“分通大乘”,以生长于阿赖耶识中的善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
  • 试论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——以近代佛教面临之困境及其改革发展为背景

    学》、《新物理学与唯识论》、《宗用论》及《文化人与阿赖耶识》等。  至此不难看出,在义理诠释方面,太虚大师既立足於佛教本位,坚持自己融会贯通、八宗平等的佛学研究宗旨,同时又从适时弘法的角度出发,针对近...

    周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3267848.html
  • 妙容尼师的出家因缘

    轮转,在“阿赖耶识”的显现,似乎只有这样解释,才觉合理。 14个月,我入了托,在托儿班又进一步得以“证实”,母亲几次偷偷地观察,我都默然地独自坐在一边,看着眼前木地板上那群也才刚来世间未久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4567931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佛法、宗教及哲学的理解

    无分别的根本智和有度生之用的后得智,欧阳竟无先生以唯识理论来建构他的佛学理论,所以他认为,认识的来源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种子的变现,既非先天的,也非后天的。佛法主张“依智不依识”,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2067991.html